8月的青藏高原,天地壮阔。有这样一群长沙人,他们跨越千山万水,从湘江岸边的长沙城来到雅江之畔的西藏贡嘎,正用自己的高超医术和满腔热忱,为藏族同胞的健康擎起更高的天。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本报援藏记者走进长沙援藏工作组医疗小分队,聆听了他们与藏族同胞之间温暖人心的“生命对白”——这对白里,有医术的传承,有真情的交融,更有湘藏携手共筑健康的时代回响。

初到青藏高原的援藏医生钟皓(中)和李信(左)在贡嘎县中心医院进行手术。
手术台边“传帮带”,要让技术留下来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中心医院的普外科病房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洁白的床单上。钟皓医生正与他的援藏战友李信医生以及藏族同事围在一位准备做手术的老人病床前。
“在高原做手术,和内地相比确实有诸多不同。”钟皓皱着眉头回忆,初到贡嘎时,他面临着身体适应、手术条件差异以及沟通障碍等难题。“但藏族同事们的热情和好学,让一切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经过一段时间磨合,钟皓、李信等初到贡嘎的援藏医生,与当地医护团队逐渐找到了应对方法,手术也愈发顺利。
钟皓来自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外科,李信来自长沙市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援藏后不久,他们便主刀了这台在当地开展较少的乳腺手术。谈及此次手术,李信感慨道:“能来西藏援藏,是我一生的荣幸,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在贡嘎县中心医院普外科,钟皓和李信是一对工作上的好搭档。
但是,在这群“长沙医生”的心里深知,援藏不仅要治疗眼前的病患,更重要的是把先进技术和理念留下来。在“传帮带”方面,钟皓和李信有着清晰的规划。
“西藏病种相对单一,我要把核心技术和先进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钟皓还特地制定了详细学习计划,从手术操作技巧到科室管理、病人随访,事无巨细。“当地的年轻医生们都很好学,我希望他们能真正掌握这门技术,以后更好地为藏族同胞服务。”钟皓目光坚定地说道。

援藏医生廖丹(左)对自己主导打造的高原产儿协同中心和高原待产中心念念不忘。
一声“谢谢”一条哈达,感动跨越语言
贡嘎县中心医院妇产科病房里,廖丹医生正与一位患者亲切交谈着。“这里就像我的第二故乡,我们打造的高原产儿协同中心,就像我的‘第三个孩子’,我实在舍不得。”廖丹来自宁乡市人民医院,这已是她第二次踏上援藏之路。
去年,廖丹和援藏队同事们积极推动妇产科病房改造、建设高原产儿协同中心和高原待产中心。待产中心从去年8月建成至今,已入驻30多位孕产妇,各乡镇都会主动将预产期临近的孕妇送到这里,打通了母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过去一年,贡嘎县新生儿死亡率下降、院外分娩率归零,妇儿住院病人数量翻倍,这些成绩让廖丹深感欣慰。“一位产妇回家后特意找会普通话的人给我打电话说谢谢,那一刻,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廖丹动容地说。

援藏医生王丽娟在贡嘎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和小患者亲切交流。
来自长沙市中心医院儿科的王丽娟医生,刚到贡嘎时,面对不会讲汉语的孩子和家长,沟通成了大难题。“全靠这边的医务人员和部分会汉语的家属帮忙翻译。”王丽娟回忆道。记得有一次,她接诊了一个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三岁小男孩。孩子和父亲都不会汉语,沟通困难重重。
在当地医生和护士帮助下,王丽娟了解了病情并迅速展开治疗。经过积极治疗,小男孩逐渐好转,住院8天后顺利出院。后来,小男孩一家特意给王丽娟献上哈达。“那一刻,特别激动,觉得一切努力都有了回报。”王丽娟眼眶湿润地说。

援藏医生康贞(右)正在指导当地医生用针灸为患者做治疗。
小小银针显奇效,“长沙医生”很厉害
贡嘎县藏医院的针灸室里,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康贞医生,正熟练地为一位藏族阿伯进行针灸治疗。阿伯原本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口中不停地说着:“突及其(藏语:谢谢)。”
来到藏区后,康贞医生惊喜地发现中医和藏医在很多理念上是相通的,她说:“比如整体观、诊断方法等,虽然具体操作略有不同,但最终诊断结果往往一致。”同样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文业成医生也有着同样的感受:“中医和藏医都强调整体观和平衡思想,在临床中结合治疗,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援藏医生文业成手中的银针,成了沟通中医、藏医的桥梁。
“我们会用中医外治法、针灸,搭配藏药药浴、涂擦疗法等。”康贞说,这些治疗方法深受当地藏族同胞认可和喜爱。一开始,部分患者对针灸心存顾虑,但尝试后发现效果立竿见影,尤其是针对疼痛类病症。如今,藏医院门诊和住院部针灸治疗覆盖率已达98%。
“长沙医生的银针很厉害,感谢他们!”治疗室内,一位长期饱受关节疼痛折磨的藏族妇女告诉记者,通过中藏医结合治疗,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看到患者康复,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文业成说,他们不但把针灸、推拿等中医带到了贡嘎县藏医院,更是让中医和藏语在临床中实现了“1+1>2”的效果。

身为贡嘎县中心医院后勤副院长的夏运刚两次进藏,协助医院完善了40多项工作制度。
硬件技术双支撑,援建大爱传高原
去年半年,今年又半年,来自长沙市第三医院的夏运刚两次进藏。作为贡嘎县中心医院后勤副院长的他,已协助医院完成了二甲复评工作,完善40多项制度,涵盖警务室、手术室、监控室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制度建设和实践指导,帮助当地同事建立标准化工作体系。”夏运刚说。
在后勤保障工作中,突发停电是最棘手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电梯运行、医疗设备供电等。”夏运刚介绍,为应对此类突发情况,他们提前完善应急制度,制定详细预案。“每次停电,我们都能迅速响应,确保医院正常运转。”夏运刚自豪地说。

贡嘎县中心医院外景。
贡嘎县中心医院,这是一家将“长沙援建”四个大字和医院名称并列的医院。1998年4月,由长沙援建的贡嘎县人民医院(今“贡嘎县中心医院”)大楼落成。几十年来,长沙对贡嘎的医疗援建从未止步,且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进程中不断深化——从医院大楼的兴建到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硬件的“输血”让当地群众得以在更优良的环境中就医;而传帮带的技术“造血”,则让一批又一批藏族医护人员成长起来,接过了守护健康的接力棒。
如今,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长沙援藏医疗队的故事,早已不是孤立的个体叙事。它是湘藏两地“共饮一江水”的深情见证,是“援藏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承诺践行。
当钟皓的手术刀划出精准的弧度,当廖丹的听诊器贴近孕产妇的腹部,当康贞的银针扎下疼痛消散的瞬间……这些“生命对白”正汇聚成歌,在雪域高原上续写着健康中国的温暖篇章,也为西藏自治区的下一个十年、下一个甲子,注入着跨越山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