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人民政府
今天是: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 通告公示

贡嘎县关于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17)整改措施完成情况公示表

2025-09-08 16:57:28 来源:贡嘎县林业和草原局

反馈问题

人工种草和草原改良任务推进不力的问题。  

核查情况

经核查,一是有待加强《西藏自治区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规划(2021—2035)》和《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抓好贯彻落实。二是退牧还草、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和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工程,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目标任务有待加强。三是缺乏科学研判草原退化趋势,提出技术措施和对策思路,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退化草原修复治理力度。四是《西藏自治区“十四五”饲草连片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方案》,“十四五”期间虽完成饲草种植面积721.9亩、饲料复种1.8万亩的问题已全面完成,但有待加强提升饲草产业发展水平。五是有待坚强执法监管力度,草蓄平衡相关工作落实。六是有待坚强执行退化草原禁牧修复,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确保草原生态得到休养和恢复,逐年提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

整改目标

一是对接有关部门完成“十四五”未完成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退化草原修复和播种造林),谋划上报“十五五”双重项目并及时推进前期工作。二是按时完成“十四五”未完成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2024、2025年(退化草原修复和人工种草),加大力度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谋划上报“十五五”双重项目并及时推进学前期工作。三是积极对接相关政府部门,为了更高效开展生态保护于修复综合治理项目落地,申请2024、2025年度播种造林、退化草原修复项目等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十五五”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时提前进行草原检测评价,科学研判草原退化趋势,提出技术措施,对申报“十五五”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我们将继续坚持以《西藏自治区“十四五”饲草连片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方案》为指导,持续优化饲草种植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饲草产业发展水平。五是加大草原执法监管力度,按时按量完成草蓄平衡下达指标任务,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及时完成整改工作。六是将《西藏自治区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及《关于加快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通知》要求,作为依据保质保量完成相关工作。

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学习《西藏自治区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规划(2021—2035)》和《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我县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对接有关部门完成“十四五”未完成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退化草原修复和播种造林),谋划上报“十五五”双重项目并及时推进前期工作。二是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2021—2035)》,采取退牧还草、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和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和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工程,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未完成的2024、2025年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目标任务。三是加强草原监测评价,科学研判草原退化趋势,提出技术措施和对策思路,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坚决遏制草原退化态势(长期坚持)。四是在“十四五”饲草种植任务执行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政策支持、科技引领、农民参与和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五是进一步加强草原执法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毁草开垦、非法征占用草原,有效遏制违反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规定等行为,保护草原资源(长期坚持)。六严格按照《西藏自治区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及《关于加快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通知》要求,落实退化草原禁牧修复,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确保草原生态得到休养和恢复。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贡嘎县人民政府

整改主要工作

及成效

一是我县严格落实《西藏自治区草原保护修复和草业发展规划(2021—2035)》及《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要求,(十四五)期间投资3448.73万元,累计完成草原改良6万亩、人工种草7万亩,播种造林1.5万亩,沙化治理3000亩。其中,重度退化草原区域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选用披碱草、燕麦等适生品种),植被覆盖度从治理前的40%提升至85%,土壤保水能力增强,沙化扩张趋势得到遏制。2024、2025年综合治理项目于7月21日开工,预计9月底完工。我县将对照自治区规划与实施意见要求,聚焦草原生态持续改善、草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治理措施,巩固整改成效,推动草原保护修复工作走深走实。

二是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目标任务,我们将严格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2021—2035)》,落实以下整改措施:一是对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严重的区域,科学规划退牧范围和时间,有序推进退化草原修复工作。农牧民充分沟通,做好政策解读和补偿工作,确保禁牧顺利实施。同时,加强退牧区域的监管,防止偷牧现象发生。二是依据不同草原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划破草皮、松土、施肥等改良措施。例如在土壤板结的草原进行划破草皮,增强土壤透气性;在肥力不足的区域合理施肥,补充土壤养分。定期监测改良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良方案。三是结合当地草原生态和畜牧业需求,筛选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草种进行人工种植。加强对人工种草区域的灌溉、除草等田间管理,确保草种成活率和生长质量。2024、2025年综合治理项目退化草原修复投资1230万元,完成草原改良2万亩、人工种草3万亩、封育10.12万米。2024、2025年综合治理项目播种造林投资525.47万元,完成播种造林3万亩。四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效利用护林员、草监员等岗位,实现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有害生物,迅速组织专业队伍,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2025年投入10.45万元,完成林业有害防治3.6万亩。投入11万元,完成草原有害防治2.6万亩。五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资金支持,投入1519万元,在重点区域机场周边及高等级公路沿线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工程。完成9407.9亩植树造林,有效提高风沙源治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和技术标准施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和验收管理,确保专项工程达到预期的生态修复效果。三是针对不同退化程度与类型的草原,分类施策。轻度退化草原,推行轮牧、休牧制度,控制载畜量,促进草原自然恢复;中度退化草原,采取松土、施肥、补播优良草种等改良措施;重度退化草原,实施人工种草、植被重建工程,并配套围栏封育。为了高效开展生态保护于修复综合治理项目落地,2024、2025年度播种造林中央预算内投资480万元上面申请本级财政资金45.47万元,增加投资力度。并完成播种治理3万亩。申报“十五五”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项目规划时提前进行草原检测评价,科学研判草原退化趋势,提出技术措施,对申报“十五五”提供技术支撑。“十五五”期间计划开展人工种草2.14万亩、草原改良7.9万亩、退化林修复3906.3亩,共计计划投资4206.4万元。四是完成“十四五”饲草种植任务,累计完成连片人工种草3000亩,投资450万元。2022年全县总播种面积103900亩,总耕地面积84912.9亩,复种面积18000亩,实际完成19050亩,其中芫根9440亩、小油菜200亩、箭舌豌豆9410亩;2023年全县总播种面积100812.9亩,总耕地面积84912.9亩,复种面积共18000亩,实际完成20000亩,其中芫根7705亩、小油菜545亩、箭舌豌豆11750亩;2024年全县总播种面积103900亩,总耕地面积85798.9亩,复种面积共18000亩,实际完成面积18188亩,其中粮食164亩、小油菜39亩、饲草9992亩(芫根3592亩、箭舌豌豆6400亩)。2023年我县今年通过政府公开招投标方式计划采购复种种子,箭舌豌豆种子,芫根种子一共24.76万斤,资金189.8万元。2024年采购复种种子箭舌豌豆、元根、小油菜一共26.334万斤,资金179.978万元。增收效益明显,为以农促牧,粮草双收,缓解粮草争地矛盾起到了示范作用。五是强化执法队伍与装备建设:整合林草、公安、自然资源等部门执法力量,组建跨区域草原联合执法队,重点排查毁草开垦、非法工程占地等行为;在草原重点出入口安排村级管护员开展日常“地面巡护”,建立“发现-上报-处置”快速响应机制,确保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

开展精准宣传教育:结合“世界草原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在草原牧区通过双语讲座、宣传册、短视频等形式,讲解基本草原保护政策与违法后果;组织执法人员深入农牧户、合作社,通过典型案例(如某牧民因超载放牧被处罚、某企业因非法占草被追责)“以案释法”,增强群众法律意识。在禁牧区、草畜平衡区推广“舍饲养殖+人工饲草”模式,为牧民提供养殖技术培训与饲草补贴,帮助其减少对天然草原的依赖;对依法退出超载牲畜的牧民,落实生态补偿资金,确保“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从源头降低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概率。六是禁牧区域植被覆盖度从整改前的50%提升至90%,禁牧区管护率达98%以上,未发生大规模偷牧、开垦事件,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休养。全县草畜平衡区达标率从整改前的45%提升至100%,天然草原啃食强度明显降低,有效减少了冬春季节草原过度利用,草原生产力逐步恢复。2021-2025年累计发放草原生态补奖资金3036.37万元,资金兑现率每年均达100%,惠及牧民2.46万户、10.85万人;实现“保护草原得补贴、发展产业增收入”的双赢,主动落实禁牧、控制存栏量的牧民占比达95%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